基金

海外基金如何保持风格稳定?

  在过去,基金公司将几乎所有精力放在一件事上:投资收益(Investment Return)。从结果看并不差,2005到2017年中国公募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16%。但是许多人会说,这个数据有问题,我们可是都亏钱了。

  这就带出了被基金公司忽视的一点:投资者收益(Investor Return)。投资收益并不代表投资者收益。一个基金产品可以3年涨30%,但是他的持有人很可能是亏钱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情况?一个就是基金本身是有波动的,因为股票是风险资产,波动是其重要特征。另一个,就是基金产品的风格不稳定,导致持有人无法持有。

  为什么美国的基金产品基本上不会出现风格漂移的问题,而国内却有不少基金产品都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海外基金如何保持风格稳定?

  主要是海外成熟市场的基金产品在风格漂移控制方面有以下几个特征:

  1、产品设计上有细分的业绩基准。海外基金产品在设计上都有非常明确而细化的业绩基准。比如消费品基金对应的是消费品业绩基准,医药基金对应的是医药业绩基准,互联网基金对应的是互联网业绩基准。根据对于全美1984到1994年所有基金产品的研究发现,所有基金产品和其业绩基准的风格相关度在0.73,其中大盘基金相关度为0.79,小盘基金相关度0.88,价值基金相关度0.73,成长基金相关度0.74。这些基金过去的投资风格,都稳定的在未来得到了保持。

  2、考核跟踪误差。海外基金公司对其基金经理的考核不仅仅看收益率,重要的还有跟踪误差。因为在投资中收益和风险是匹配的,追求收益率最大化往往意味着承担更高的风险。如果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只有收益率,他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将收益率最大化。这导致每一年的产品只有一个风格:收益率最大化。同时,如果又加上考核周期偏短,往往是一年两年的,大家都以博取短期收益率为目标。我们对全美1978到1996年所有对标标普500的共同基金做了一个研究,发现这些基金的月度跟踪误差中位数为1.95%,年化跟踪误差中位数为6.74%。这意味着,基金产品在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上,都没有大幅偏离其基准。

  3、基金经理对于自己风格有清晰的认知。海外基金公司的风格划分非常细,从研究员开始就在一个细化的风格领域里进行长期培养,直至成为基金经理,并不断在这个细化的风格领域里将基金经理的能力最大化。因此基金经理对自己的能力圈和风格有清晰的认知。很多时候基金经理并不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投资风格,而业绩归因分析在海外是非常普遍的。美国资产管理公司每年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财力给基金经理做归因分析。这些分析能告诉基金经理以及其持有人,其收益的来源,以及投资风格特征。甚至前一段著名的量化对冲基金AQR都对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做了一次归因分析。

  4、产品特征和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相匹配。成为基金经理都有一种普遍是职业路径模式:优秀的研究员“升职”为基金经理,这在海外也不例外。得益于研究员期间就在一个细化风格领域里进行培养,大部分研究员很清楚自己适合管理什么样的产品。让一个价值风格的人去管成长股基金可能不是最合适,或者一个金融地产研究员去管一个小盘风格基金也不合适。产品特征和基金经理投资理念的匹配极为重要,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

  5、依靠体系而非个人。海外资产管理公司非常重视投研的体系,将投资的各个环节进行拆分,并且优化。通过一个完整的投研体系,最终输出的产品也能够保持稳定。公募基金教父约翰·博格曾经说过,过去60年美国共同基金真正称得上明星基金经理的只有三个人:彼得·林奇、约翰·涅夫和比尔·米勒。当然说这句的时候还没有发生2008年金融危机,否则比尔·米勒也无法位列其中。通过完整的体系,给基金经理提供好的工具,将人性中的弱点通过体系优化,将大大提高基金产品的风格稳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