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中国公募基金清盘退出研究

  中国公募基金清盘退出研究

  (一)公募基金退出机制问题的提出

  1、迷你基金大量出现

  在经历2008年至今的熊市后,逼近清盘的迷你基金正在渐渐增多。WIND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三季度末,共有63家公司的140只基金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比2013年底的69只增多了近一倍,数量占比也从去年底的4.46%上升到7.72%;同时约有500只基金低于成立门槛人民币2亿元,占比则将近3成。

  从基金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的类型看,绝对数量最高的是股票型基金,共58只微型基金,在全部股票基金中的占比也较高,占8.55%,其中主动股票型基金20只,不分级的指数股票型基金22只,指数股票型分级基金16只。相对占比最高的是QDII基金,共27只微型基金,在全部QDII中占比达到31.03%。混合型基金中的微型基金相对占比较低,17只微型基金,占比4.56%。货币市场型基金中的11只微型基金中,有8只属于短期理财基金。

  2、从事公募业务的基金公司或资产管理机构改变业务模式或退出行业

  目前,市场上尚没有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直接退出市场的案例,几乎是通过将持有的股权转让给有资质的机构,从而顺利退出公募基金行业。但是,随着公募基金牌照的放开,公募基金股权不再是稀缺的资源,其是否能够在市场上顺利转让也将具备更大的不确定性。从现有的公募基金股权转让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小股东的退出以及成立期较短的基金管理公司。

  3、目前我国公募基金退出的实践情况

  历史上出现过一起中信基金合并到华夏基金的案例:2006年,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股权议案获得证监会批准。2008年中信证券以华夏基金管理公司为平台,整合旗下中信基金管理公司的工作,原中信基金公司被注销,其旗下所管理的基金转由华夏基金管理。原中信基金公司基金持有人所持有的基金仍然有效。经召开持有人大会,原中信基金的四只产品,中信经典、红利、双利以及现金优势四只基金的管理人变更为华夏基金。

  根据现行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放式基金在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办法》给出转型(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退市(终止基金合同)三个方向。由于退市通常有损公司声誉,合并的技术难度高,“转型”是最主流的出路。2013年11月19日,因为原华安双月鑫的双月开放设计缺陷导致收益低,规模持续缩水,公司决定转型,华安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其旗下的短期理财型基金“双月鑫”转型为“月安鑫”的议案获得了参加大会的基金份额持有者的全票通过,成为市场上首只转型基金,此后掀起了一阵迷你基金转型潮。华保兴业基金原中证短融指数债券型基金于2012年成立,2014年以通讯方式召开持有人大会,会议通过决议,中证短融50转型为华宝兴业活期通货币基金正式生效。2014年8月16日,汇添富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基金拟终止运作,成为中国公募行业主动退市的首例基金。汇添富方面表示,此次主动关闭28天基金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虽然理财28天基金的规模远在警戒线之上,但是确属于“迷你基金”之列,从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和角度出发,公司决定关闭该基金;其次,汇添富最初推出理财28天产品原本是为了方便投资者安排投资周期(28天为4周),但在实际运作中发现较早推出的理财30天产品更契合投资者的申赎习惯,而这两款产品的期限较为接近,因此选择关闭28天产品来更好地节约资源。

  (二)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关于公募基金清盘的规定尚不明确。对于公募基金清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缺少法规依据,但实际在基金合同中均有此项条款,相关费用由基金资产支付等详细条款也有列明。目前之所以多数基金公司选择转型,主要与害怕公司品牌受到不良影响等有关。基金公司因不愿选择主动清盘,从而耗费不必要的资源维持微小基金的运营。对基金公司来说,小基金依然占用人力、后台、渠道等资源,这对基金公司的资源优化配置带来了影响;对投资者而言,相比其他规模较大的基金,迷你基金可能会面临相对较高的运营费用和单位交易成本,如一些小基金往往换手率较高,带来了单位交易成本的增加;而对整体行业而言,迷你基金的僵而不死也固化了行业的创新发展。研究公募基金退出的课题,有利于为将来监管机构制定相应法规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