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调整,未来的避险基金能买吗?

  前阵子,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将保本基金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连带担保机制、限定规模上限。

  局座先澄清一下:不用担心,之前认购期买过的保本基金在到期时还是承诺保本的。但保本周期到期后,就要按新规定,要么清算,要么改名按新规定运行。

  Wind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现存的保本基金共有151只,2016年底合计规模为3200亿元。从保本周期到期时间分布看,2017年到期的有34只,2018年到期的多达71只,其余46只则全部在2019年到期。

  其实,大家也不用唏嘘买不到,看看如下图是2017年2-6月将到期的13只保本基金,数据来源于WIND。

  累计收益超过个位数的,都是在14年前半年发行的,历经三年,刚好经历过一轮牛市的基金;而累计收益为个位数的,还不如余额宝呢。

  因为保本基金一般都有1~3年的固定期,牺牲了流动性却不一定能换来好的收益。

  重点来了,为什么要改新规,问题的关键在于担保机制有问题。

  目前的连带担保责任机制,说白了,还是基金公司在担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担保机构有权无条件向基金管理人进行追偿,基金管理人实际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投资本金承担保本清偿义务。

  由于保本基金热门,赚手续费的基金公司当然想多多发行;而担保公司更是欢喜,不担风险,还能赚个1%~1.2%的通道费。

  如果保本基金规模过大,而遇到极端情况,就会亏损很大,基金公司兜不了底的话,风险就会爆发,而18年将是保本基金到期的高峰期。

  这正是证监会现在未雨绸缪出台新规的目的。

  新规之后,就不一样了,担保公司需要自己承担风险。如此一来,如果担保公司对基金管理人能力不信任,可能不愿意合作,或者担保费会增加很多。

  这样对我们小散来说,虽然保本的风险只是从基金公司转到担保公司,但至少不再是自担保,风险相对小了一些。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担保费的提高跟规模变小的“稀缺性”,未来的“避险策略基金”的申购费或管理费会提高,基金公司肯定会把这部分成本转移给投资者。

  所以,未来如果要买“避险策略基金”,还是可以继续买,因为风险相对小了些,但成本也会高一些。

  虽然证监会规定,避险策略基金至少80%的资金都会投资同业存款、国债、央行票据、3A级的债券,但换言之,最多还是有20%的资金可以投资权益类的资产,其投资金额不能超过安全垫的3倍,所以很难预测这种混合式基金的平均收益,跟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密切相关。

  最后,提示一下:新规之后如果要买避险基金,除了在认购期买,持有到期这个传统前提外,最好看看是跟哪家担保公司在担保,以及相关的重点的条约,比如担保公司的实力、基金公司的实力跟过往的业绩怎么样。

  PS:

  免收赎回费针对的只是认购期的投资者,如果持有期小于一年赎回,一般会有1.5%~2%的赎回费,这个坑大家注意啦。

  安全垫是指基金资产净值减去避险策略周期到期日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本金的现值后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