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公募基金降低费率是否可以有效提升规模?

  2月18日,平安创业板ETF正式发售,作为一只宽基ETF,该产品并无新奇之处,但其0.15%的超低管理费设定,于近期引发了市场对于ETF费率战的热议。确实,在ETF“马太效应”突出的当下,早已抢占创业板市场先机的易方达基金和华安基金。对于平安基金来说,打费率战无疑是当下吸引投资者最为捷径的路径之一,从集团战略层面来讲,平安基金此举仅是平安集团“金融+科技”战略步伐中的一环,低费率能否带来有效的规模增量也备受关注。平安创业板ETF管理费率位0.15%的消息一出,就引发从业者的各种讨论,核心争论就是降低费率是否可以有效提升规模?

  这个问题很难一下简单的讲清楚,那我们就暂且放下这个问题,从前往后多想一想:

  (一)偏股型基金

  偏股型基金包含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还有指数基金(含ETF)。在2007年偏股型基金借牛市之力模最高将近三万亿元,十几年后的2019年偏股型基金的规模仍未突破三万亿元大关,但是受到货币基金的崛起影响,基金行业总规模突破十三万亿。

  此外,在2007年的时候偏股型基金的持有人主要位普通投资者,购买的产品也主要位高费率的股票型基金;但是在2019年的时候机构持有偏股型基金的比例已经突破50%,而且他们更为偏好低费率的指数基金。划重点:机构投资者也喜欢低费率产品!

  虽然偏股型基金的规模未变,但是产品结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在偏股型基金上收取的管理费相比之前估计少了30%。

  (二)明星基金经理

  在美国,2018年最赚钱的明星基金经理是西蒙斯(16亿美元),第二名是达里奥(12.6亿美元)。

  主动型偏股型基金需要明星基金经理,但是明星基金经理需要赚取更多的钱。能赚取超额收益的人,需要业绩提成来激励。但是公募基金商业模式仅为收取管理费,似乎这种收费模式与明星基金激励模式不匹配。因此导致人才的分流,能获取超额收益的人去对冲基金,不能获取超额收益的人就安心做低费率指数基金。

  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明星基金经理少之又少,在中国同样如此。但是,我们不能阻挡任何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对业绩报酬的追求,所以在最近几年流行明星基金经理奔私,随之而来的就是股票型私募基金对于原有偏股型基金规模的分流。

  (三)投入产出比

  在2007年公募基金数量仅几百个,截至2019年公募基金数量超越五千只。对于偏股型基金而言,总规模没有涨但是基金数量飞速增长,基金数量增长就需要更多的基金经理,同时每个基金经理管理的平均规模在急速下降。

  通常一个基金管理费的50%归销售渠道,另外一半归基金公司,偏股型基金平均费率为1.0%,10亿规模动积极带来管理费收入是500万元。那么需要多数规模才能养活一个人工成本200万每年的基金经理呢?

  再换一个角度,主动基金的投资不仅需要投资,还需要研究、风控支持;相对而言指数基金管理相对成本较低。尤其对于大型基金公司而言,指数基金投研团队仅为主动基金投研团队人数的20%,但是管理规模近乎相当或许更多,领导们可以算算哪种产品为公司带来的净利润更多。

  此外主动明星基金跳槽对于基金规模影响巨大,但是指数基金经理跳槽对于指数基金规模的影响大不大呢?

  (四)约翰·博格

  “如果要树立一座雕像来纪念为美国投资者做出了最大贡献的人,非约翰·博格莫属。”——沃伦·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

  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问题:“降低费率是否可以有效提升规模?”但凡提出这个问题的人都是从公司角度或者自身角度思考问题的。如果大家都这样思考问题就简单了,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

  如果这些人是在跟约翰博格竞争,那就出现三体中所谓的“降维攻击”了。你说一个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一个还在考虑自己收入问题的人,谁最后会胜出?而且大家都明白,现在不是思考什么:“降低费率是否可以有效提升规模?”的时候,而是谁先降低费率谁就最先获得市场份额,最起码可以活下去,对吧!在美国市场,基金公司之间的价格战已经打了几十年了,中国金融市场始终会放开的,与其到时被动挨打,还不如现在内部先练练。

  据Wind数据显示,现有的创业板主题ETF产品已达9只,其中,最早成立的易方达创业板ETF运作已超七年,目前已有185.89亿元的规模,多年来牢牢占据首位难以撼动。另外,华安创业板50ETF则凭借“创蓝筹”理念,在后期成立的多只同类型产品中脱颖而出,截至2018年末,规模高达91.72亿元,较年初的2.02亿元增长了44倍有余。其余的7只产品中,除广发创业板ETF规模达到13.22亿元外,均低于10亿元,更有4只产品规模已不足1亿元。

  在北京一位公募内部人士看来,由于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更加看重规模和流动性等因素,当前ETF基金普遍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面对易方达创业板ETF成立时间长、规模大,华安创业板50ETF差异化、特色化的背景下,对于后续发行的创业板ETF产品来说,降低管理费和托管费或是在未来抢占市场份额的捷径之一。

  上述人士还补充道,作为平安集团金融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基金的野心恐并不止步于保险系公募巨头,布局热门的ETF市场,也会助力该公司向第一梯队公募基金管理人挺进。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平安基金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达到742亿元,在131家基金公司中位列第21位,较2017年末上升37名,按照这一扩张速度,平安基金挺进公募基金规模第一梯队也并非难事。

  事实上,平安基金近两年来在ETF产品线的布局也在加速。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平安基金旗下共有13只指数型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其中包括10只ETF基金或ETF联接基金。而从成立时间来看,除平安沪深300ETF成立于2017年末外,其余9只皆在2018年成立。而旗下ETF产品的总规模也从2017年末的57.28亿元增加至2018年末的142.13亿元,增长率高达148.13%。同时,据证监会发布的最新一期基金募集申请表数据显示,截至2月3日,平安基金旗下仍有6只ETF基金处于申报待批状态。

  此外,股东的强大实力也为平安基金抢占ETF市场提供更多凭依。2018年10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核准平安大华基金(现已更名为平安基金,下同)管理有限公司变更股权的批复,批复内容显示,平安大华基金背后的三大股东,平安信托、大华资管以及三亚盈湾旅业分别认购新增注册资本7.04亿元、1.53亿元以及1.43亿元,增资后三位股东的持股比例也相应变更为68.19%、17.51%和14.3%,而平安大华基金的注册资本也从3亿元增至13亿元。

  随着平安信托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平安大华基金于2018年11月正式更名为平安基金。彼时,就有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名称的更改或在于强化平安基金作为平安集团“嫡系”的印象。而对于后续的业务发展,平安基金的相关负责人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和科技优势,在不断巩固和提升传统业务的同时,还将践行平安集团“金融+科技”战略,大力布局和发展ETF、FOF和MOM,以及ABS和REITS等业务。

  低费率有效性待考

  股东的增持的确为平安基金增强了布局ETF产品的实力,但是单纯降低费率是否能真正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张也引发了市场争议。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某基金群中,有业内人士认为,机构投资者会对费率更加敏感,低费率或将使产品获得更多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费率的高低与投资者能否实现收益是两回事。

  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认为,从目前的市场来看,ETF基金的龙头效应十分明显,80%的ETF规模集中在少数几只基金上,ETF基金单靠费率的降低去抢占市场份额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后期该产品业绩表现较为突出,再加上费率优势,还是有很大可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但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此外,对于ETF来说,在场内交易,流动性还是至关重要的,多数投资者更愿意买规模大、流动性好的龙头产品。

  张婷也表示,从美国经验来看,ETF基金费率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下,下降速度是很快的,这也是趋势,未来国内的ETF费率也会在不断的竞争中降下来。对于当前市场而言,ETF基金费率的降低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长线资金参与A股市场的投资,有利于A股市场的稳定发展。

  谈及费率竞争,有业内人士表达了低费率将引起基金公司效仿的猜测。在长量基金资深研究员王骅看来,ETF产品的可替代性很强,尤其是在主流的指数ETF中大幅降低费率,势必会引发已经布局的大中型基金公司效仿。

  张婷则强调,目前来看,ETF基金费率和平安创业板ETF相同甚至更低的仅有几只,多数费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因为仅购买ETF的操作设备就需要几百万元,降低费率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之后才能实现,因此,短时间内不会造成基金公司之间打费率战的恶性竞争。但是,未来ETF基金费率的不断降低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