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截获经济托底信号机构资金蜂拥入市再现
伴随着“两会”的结束,资本市场再次迎来上攻。
3月16日,上证指数高开高走单日涨幅达2.26%,一举突破1月23日的3406.78的前高点,再创5年来的历史新高。深成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三大指数单日涨幅亦分别达2.60%、3.77%、3.56%,纷纷突破近期新高。
16日的放量上涨,折射的是各类投资者做多A股市场的信心。
多位机构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政府在“两会”期间透露出“托底经济”的积极政策信号,这是各路资金全面做多A股的核心逻辑。
“货币政策为股市托底”
“两会”透露的政策信号,让投资者的A股策略发生明显改变,机构态度由两周前的“稍作调整”变成“迎风起舞”。
“2月货币数据体现贷款投放大幅提速,结合周末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对今年经济托底的表态,强化了市场对于出台进一步稳经济政策的预期。”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经理吴文哲表示。
央行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2万亿元,大幅超出7000亿元左右的市场预期,M2增速也较1月份的10.8%回升1.7个百分点至12.5%。
“2月新增信贷超出市场预期。”华润元大基金人士指出,2月往往是全年发放贷款的低谷。过去5年,2月份发放贷款规模在5000亿至7100亿之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新增贷款占全年额度的比例为23%,往年这一比例仅为20%。
吴文哲认为,“货币政策为股市托底的现象,目前正在A股重现”。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种看法在业内颇有代表性。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同样认为,“两会”传递了政府“托底经济”的积极政策信号。
“2月经济与金融宏观数据是‘打架’的,但后者提供了重要的边际信息增量。”魏凤春指出,低迷经济数字不过是对预期的确认,而高出预期的金融数据则是暗示政府“托底经济”的积极政策信号。
“往前看几个月实体经济增速或将因此而加快。”魏凤春预计,市场预期未来看到的一组数据是,“新增信贷连续四个月同比多增保持在1500亿以上;企业中长期贷款连续三个月新增超过6000亿元,这是鲜有发生过的。”
除了对宽松货币政策的一致预期外,机构对“两会”后的财政政策抱有较高的预期。“财政支出已经加快也打破了此前地方政府持续‘懒政不作为’的预期,2月份财政性存款减少4705亿元显著超出季节规律。”魏凤春分析,当前制造业地产投资均现乏力,基建应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发力的对冲制造业地产的主要领域。
此外,3月底公布的“一路一带”总体战略方案,代表着市场预期的财政政策发力区域。
据悉,即将出台的“一带一路”规划,将包括一份详细的重大工程项目清单,规划未来几年将要签约、开工的项目,涉及铁路、公路、能源、信息、产业园区等总计几百项重大工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
蓝筹成长拉锯战
基于政府“托底经济”的积极政策信号,此前预判市场在“两会”后调整的机构,转为看多市场。
“我们看好股市!这一是因为宏观上出现了新的积极信号,二是顺应产业大势的‘互联网+’不断激起新的火花。”魏凤春建议提升股市配置,坚定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迎风起舞。
“乐观”、“做多”正是当前各类型投资者对A股趋势的判断。
“上周银行股的上涨,带领上证指数脱离了1月初以来的调整区间。鉴于两会后可能是政策出台密集时间,有望助推行情继续演绎。”吴文哲判断,目前和去年4季度的二八行情有所不同,很可能出现大盘蓝筹与成长股共同上涨的局面。
华泰证券策略分析师徐彪观察到,微观资金流入A股加速,融资余额、新开户数、沪港通使用额度均出现大比例上升。
“3月份以来融资余额增加1559亿至1.3万亿,而推动去年12月市场大涨的融资增量仅为2000亿;新开户数达到66万户,为今年以来最高。”徐彪注意到,RQFII基金出现溢价0.5%,沪股通额度使用率重新上升至13%,显示海外资金流入。
伴随着增量资金入场,机构预期股市有望创出新高。不过,在主板市场的蓝筹股和创业板代表的成长股哪个机会更大,机构对此有分歧。
“货币宽松有利于估值扩张,而成长股或者主题股的魅力就是估值弹性。因此,在货币宽松阶段,估值富有弹性的成长性公司相对更容易获得资金的青睐。”融通内需驱动基金经理周珺认为,A股市场产业趋势和方向的重要性远大于估值,新兴产业始终是投资关注的方向。
但看好传统产业的机构则认为,财政政策的陆续落地将会利好催生“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主题机会。
“六大消费工程、七大投资工程包近期将会发布,有望形成新的投资亮点。”上海一位中字头保险资管公司投资经理透露,稳增长主线涉及的电网、铁路、水利、新能源等是其近期重点关注的投资机会。
此外,有机构从估值和增量资金的角度考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蓝筹股的表现强于成长股。
“经历连续两个月快速上涨的成长股,累积了巨大的获利盘,增量资金的买入意愿不高。与此相比,蓝筹股调整了两个多月,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华南一位基金经理说,在当前这个阶段,他更愿意和增量资金“站在一起”。
上海一位基金经理亦注意到,增量资金进入高估值板块的并不多,更多是场内资金的搬家。他担忧,近期市场风格有可能切换至蓝筹股。
更谨慎的机构则认为,成长股可能会迎来调整。
“大多数机构仍看好成长股行情,亦将蓝筹股的部分仓位调换为成长股。但我们认为,成长股的行情进入胶着状态,与1月初的金融股类似。”瑞银证券策略分析师蒲延杰表示,随着“两会”结束与1季报披露期临近,A股成长股指数或迎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