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互认基金”:跨市场竞争的开始

  上周五,随着监管机构宣告首批内地和香港互认基金注册完成。4只内地基金和3只香港基金成为首批交流成员。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一个包含香港地区和内地市场的资产管理市场正式启动。

  根据披露,中国证监会18日正式注册了首批3只香港互认基金,分别为:恒生中国H股指数基金、行健宏扬中国基金、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类型分别为股票指数型、股票型、债券型。

  而香港证监会按照香港市场规定,于同日正式注册了首批4只内地互认基金,分别是:华夏回报混合证券投资基金、工银瑞信核心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汇丰晋信大盘股票型证券投资资金、广发行业领先型证券投资基金。

  此项注册意味着,上述基金将可以在完成注册手续的前提下,于对方市场进行公开发售。两地投资者只需符合简单条件即可在本地认购对方市场的龙头基金。这无疑表明,两地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市场融合进一步加快。

  上述《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已自今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共收到并受理17只香港互认基金产品的注册申请,香港证监会共受理超过30只内地互认基金的注册申请。两地监管机构表态,未来申请注册审核进入常态化,预计获批的基金还将继续增加。

  融合是趋势

  此次突破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于真正敞开了投资对方市场基金的大门。此前,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或亚洲基金,需要借助内地基金发行的QDII产品,或者干脆开设港股账户直接交易。类似的,香港投资者投资内地股票债券,也需借助本地资产管理机构通过QFII通道实现,或投资内地资产管理该机构提供的RQFII产品等。

  而此次突破后,两地资产管理公司将直接将龙头和名牌基金“推广”至异地市场,无论是投资范围、基金经理对资产的管理熟稔程度,乃至投资者认购基金中发生的隐性或显性成本都将进一步改善,对于投资者而言,颇有积极意义。

  从实际推出的产品看,无论是香港地区还是内地企业,都由市场份额最大、管理实践最资深的一批管理者推出了当家产品,做好“头啖汤”、打响品牌的意味非常浓。

  而对于资产管理企业而言,上述注册工作一旦常态化,将会意味着两地客户和资产管理市场的进一步融合。预计,原有的借助双Q(QFII、QDII)通道流动的资产,将借助这个机会重新配置

  加快资金双向流动

  从更长期看,这个制度的放开有望使得两者管理的产品交流增加,两地资产管理企业的竞争提速。

  从近年的收益水平看,内地主动权益类产品的收益水平和波动程度在两地市场中明显要高出一筹,有望引入海外资金。而海外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指数产品则投资范围更广,组合之间的关联度更低,风险控制等经验可能也会吸引一部分的内地资金。

  从体量上而言,香港资产管理市场和内地远不可同日而语,但其作为海外资金进入大中华市场的桥头堡意义依然存在。所以,对于内地资产管理企业而言,注册进入香港资产管理市场的品牌意义依然非常突出。

  投资者的考验

  机遇的另一面往往是考验。在更轻松进入海外市场的通道打开同时,这也意味着对于本地投资者的考验进一步增加。

  海外市场通常没有涨跌停板,其权益类产品的单日波动幅度可能超乎一些人的想象。香港市场交易日的设置和内地市场也不尽相同。相关的信息获取方便程度也要明显逊于内地市场,普通投资者的适应过程估计需要一段时间。

  更关键的是,当相关市场打开之后,诸多内地习以为常的金融市场救济手段可能不再有效,内地投资者需要做好面对更多风险的准备。以当年的首只QFII产品最终清盘的结局看,这种提醒不是杞人忧天。

  从规则上说,互认注册成功的基金,并不意味着获得监管机构的信用背书。投资者考虑投资海外产品,尤其应该关注其受托人的长期运营能力和品牌。这可能是又一重考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