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规模大幅缩水
“引导资金入市”成为最近两天市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最新公布的公募基金规模,却出现了大幅缩水的迹象。
其中,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历了今年1月份的非理性下跌行情之后,我国公募基金净值规模从15年底的83971.83亿元缩水至72536.43亿元,缩水规模达到了1.1万亿之巨。其中,据其细分数据显示,混合基金缩水速度最为显著,其缩水规模超过了5000亿元,而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缩水规模也达到了1600亿元以上。
此外,对于私募基金而言,同样没有能够避免这一轮的非理性下跌行情。其中,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1月份私募基金平均录得负收益的状态,且整体平均跌幅超过了10%。与此同时,阳光私募基金的清盘速度却创出了近年来的新高纪录。
对此,面对公募基金,乃至私募基金规模的大幅缩水,到底有何启示呢?
事实上,回顾最近半年的A股表现,基本呈现出暴涨暴跌的格局。其中,自15年6月以来,中国A股就经历了18次千股跌停的现象,至于单日跌幅超过5%的频率也创出了多年来的最高纪录。
进入2016年,市场本以为熔断机制可以为股市提供更有利的稳定作用。殊不知,在16年股市开局之际,在熔断新规的影响之下,沪深300指数却迅速触及7%的熔断阀值,并由此导致股市实现了提前收市。
中国式熔断机制,如果仅出现一次非理性的熔断,则尚且属于合理状态之中。但是,如果在熔断新规之下,沪深300指数却在短时间内接连发生熔断,并触及7%的熔断阀值,则就意味着中国式熔断机制的设计存在着重大漏洞。换言之,对于“水土不服”的新规制度,就应该要果断废除。
最后,在市场一片质疑声中,中国式熔断机制在运行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却匆匆落幕。但是,受中国式熔断机制的冲击影响,中国A股也完全确立了“由牛转熊”的局面。
对于今年1月公私募基金规模缩水的现象,或许我们并不能够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基金经理身上。相反,在现有的市场规则之下,我们更需要对过去股市的非理性运行进行深刻性的反思。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意识到中国A股潜藏已久的制度漏洞,并尽快给予完善。
笔者认为,对于过去半年中国A股的暴涨暴跌走势,一方面来自于股市加速“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冲击影响;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市场危机预判的准备工作相对欠缺,且在没有充分考虑市场自身特色的背景下,出台了“水土不服”的股市政策制度,由此加剧了股市的非理性波动风险。
其中,以前者为例,面对高杠杆工具的全面激活,股市泡沫的全面膨胀,及时进行“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举动,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过于急躁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行为,却容易引发股市的失速下行。
实际上,对于本轮牛市行情,助推其上涨的推动因素是与之前几轮牛市行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其中,本轮牛市是建立于高杠杆工具全面激活的大背景,并由杠杆资金助推股市的加速上涨,且成为了最有力的助推器。
然而,对于杠杆资金而言,在上涨行情中容易提升资金利用率,加快股市上涨的步伐。但是,在下跌行情中,其却会起到助跌市场的影响。但是,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莫过于股市失速下行,导致市场陷入流动性危机。若市场继续非理性波动,则很容易触发各类融资盘、质押盘的平仓风险,甚至引发股市的系统性风险。
对此,面对过去半年股市的异常波动,实际上也就是市场缺乏危机预判、对风险把控缺乏严密布局的真实写照。
笔者认为,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容易造就股市的异常波动。然而,对于中国A股来说,其不成熟不仅表现在股市高度投机、制度不规范不完善的一面,而且还体现在市场危机预判能力不足、风险把控能力不强等方面。由此可见,要想让股市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中国A股还得要走很长的路,而当下摆在刘士余主席面前的工作任务并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