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保壳”因人而异2月证券私募发行遇冷
春节前,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如今,春节后开工已过半月,但预期中的突击“保壳”并未大规模出现。
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截至2月29日,《公告》发布后共有508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但在此期间成立的产品却不超过40只,其中为首只备案的产品更是寥寥无几。一些券商人士认为,目前愿意花钱突击保壳的私募并不多,加之券商在保壳业务中盈利有限,展业并不积极,所以私募保壳运动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值得关注的是,2月份证券私募基金成立数量非但没有因为“保壳”增加,反而大幅减少。2月份国内共成立了122只产品,环比减少59%,同比减少72%。
突击“保壳”因人而异
2月5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要求私募管理人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首只产品备案,否则将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其中已登记满1年的私募管理人的时间截点是5月1日,不满1年的是8月1日。
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截至2月29日,前述公告发布以后,共有508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其中有90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为首次备案产品。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上述508只新备案的产品中,在2月5日公告发布后成立的不超过40只,其中为首只备案的产品更是寥寥无几。
对此,有券商人士感慨,目前私募“保壳”运动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某大型券商省级负责人说:“我们也推出了私募保壳业务,但也就是打了个广告,实际上没有怎么做。”他进一步透露,其公司所在的省份有一半的登记私募没有备案产品,目前全套保壳业务的费用最便宜在5万元左右,不少只是想占位的“壳私募”并不愿意承担这笔费用,因此目前来看愿意突击保壳的私募并不多。
实际上,这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备案私募管理人身上。以信托为例,目前68家信托公司中,有44家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其中35家尚未有任何产品备案。记者了解到,对于是否“保壳”,目前信托公司态度不一。某南方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就透露,就是否保壳其公司尚未形成一致态度,“毕竟当初只是为了占一个位子,现在即便注销登记了也不会对公司业务有什么影响”。一家北京的信托公司研发部负责人坦言,公司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是看中了发行契约型基金优势明显,其公司正在根据今年展业计划探索发行主动管理的契约型基金。如果这一业务进展不顺,才会考虑先“包装”一个产品。
前述券商人士还透露,由于保壳业务盈利有限,却要占用大量人力资源,因此不少券商对开展此项业务也并不积极。
2月证券私募发行遇冷
实际上,2月份证券类私募产品成立数量不仅未现增长,反而大幅减少。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2月份,国内共成立了122只产品,较1月份的298只减少59%,较去年同期的442只更是减少了72%。其中,股票型产品缩水较为严重。上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2月共成立225只股票型私募,而今年2月仅成立28只。
对此,某百亿级私募渠道人士透露:“近期股市震荡,产品发行遇冷,另外公司对于今年市场也比较谨慎,所以在产品发行上较去年有所控制。”记者了解到,对于今年行情,不少私募基金认为难有大的系统性机会。近日,某知名私募机构的基金经理就对记者表示,国内经济增速的走势呈L型,经济结构调整叠加经济增速换挡,加之全球货币宽松,经济不景气等诸多情形表明,2016年A股的投资机会更多可能是结构性的主题投资机会。
另一家私募的投资总监则担心,目前中小板、创业板的不少股票估值仍然较高,后期市场有可能以震荡寻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