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迅速膨胀为其行业埋下了隐患
由于私募的法律机制难以匹配私募基金迅速膨胀的数量,给私募基金行业埋下了隐患。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基金业协会已经前后公布了四批共30家失联(异常)机构名单。其中,有15家私募已被公示为失联(异常)机构。是真“失联”还是假“失联”?投资者该如何防范风险?
越来越多的私募小伙伴玩起了“失联”,看得投资者“心惊肉跳”。3月8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发布了第四批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告,又有10家私募登上疑似失联名单。截至目前,已经有30家私募机构被予以公告,其中15家私募已被公示为失联(异常)机构。
记者查询基金业协会私募产品备案信息发现,此次被予以公告的这10家私募中,除山东肯雅隆和北京全唐之外,其余8家私募机构目前没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有“空壳”之嫌。
“在私募备案登记新规出台前,产品信息原则上也是要求报备的,但实际执行层面存在难度。”北京某私募人士对记者直言,如果私募机构不主动上报,基金业协会很难获知。
对于私募“失联”这件事,最揪心的莫过于投资者,“维权”可能是投资者脑海中立马浮现的两个字。但在多位法律人士看来,这一类产品的维权可能比较难。3月3日,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如果一直无法联系上私募机构负责人,估计投资者的钱十有八九要打水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