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私募基金奔私后显现出“水土不服”之状

  私募基金诱人的薪酬管理制度和相对自由灵活的管理模式,让大批公募明星基金经理趋之如鹜,但奔私后显现出更多“水土不服”之状,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些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星光暗淡呢?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私募基金追求绝对收益的投研操作手法,是很多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感到不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募追求的是相对收益,只要跑赢大盘或同行业即可,而私募不同,私募要做的是绝对收益,这种转变在操作手法上有所不同,要求基金经理更加灵活。加之公募有最低仓位、持仓比例、持股集中度等严格限制,这些基金经理早已形成投资上的一些习惯,如高仓位运作,而进入私募以后这些限制的放开让他们略有水土不服。”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指出。

  在徐丽看来,即使是公募领域风光无限的大佬们,奔私后仍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过,他们传承了公募基金完备的投资体系,投资策略也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验证和完善,相信给予他们时间,长期优秀的业绩仍可期。

  事实上,去年股灾期间很多从公募奔私的基金经理投研表现即可看出,相较于老牌的私募管理机构,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后,所管产品并不能在市场极端行情中较好地控制回撤,多数沿袭公募基金管理期间高仓位运作的方式,以至于产品净值急速下跌,濒临清盘线。

  海通证券分析师指出,公募基金的收益考核要求只要净值跑赢指数即可,但私募基金则对净值回撤更为关注,私募投研重在选股和时机的把握,无论是选股还是择时要求都更高,因此私募基金的投研管理难度无疑更大,压力也更大,由此也提醒那些看重明星基金经理的投资者,公募做得好的基金经理并不代表私募也能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