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短命”的分级基金再有两只面临清盘

  近日,在首只分级基金中融白酒清盘后,银华基金也召开大会,表决银华一带一路分级、银华国防安全两只分级基金是否清盘。不出意外,这两只分级基金将步中融白酒后尘先后被清盘。这3只基金生不逢时,均属去年“股灾”后最后成立的一拨深交所管辖的基金,一成立便遇到了市场剧烈调整,且A、B又不能上市交易,最终遭遇大幅赎回,招致清盘。

  2015年下半年,在A股牛市结束后,断崖式下跌行情随之而来。为抑制杠杆基金的助跌效应、确保市场稳定,监管层叫停了分级基金发行。中融白酒等10只深交所分级基金则有幸赶上了最后一班“末班车”,但代价则是不能上市交易。

  中融白酒分级基金成立于2015年9月30日,它是目前为止成立最晚的一只分级基金,也是最快清盘的分级基金,从成立至清盘历时不到8个月,是公募史上最短命的分级基金。中融白酒的“霉运”始于募集期。由于不能上市交易,又赶上A股市场的剧烈震荡,中融白酒分级在发行中遭受了市场极大的冷遇。基金募集始于2015年6月25日,但却意外三度延期,直至2015年9月24日募集结束,历时92天,募集金额仅2.03亿元,勉强过了2亿元和募集最长三个月的成立门槛。

  尽管在成立之际,中融白酒曾公告称,基金合同生效后6个月内,在符合规定情况下,白酒A份额与白酒B份额将在深交所上市交易。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内部人士对称,发行那会业内差不多都知晓最后一批分级基金是特事特办,不能上市交易,等同于指数型基金,交易方式仅限于申购和赎回。截至清盘,中融白酒母基金资产仅刚过1000万元,按0.5%的管理费计划,基金公司一年管理费收入仅略微超过5万元。如此低的规模,明显负担不了基金公司日常开支,无论是信息披露费用、基金经理的工资、后台的运营费用每一项都不止5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光召开持有人大会一项的费用便超过了这只基金一年的管理费。为清盘一事召开持有人大会的公证费1.2万元,律师费4万元,场地费0.5万元,合计5.7万元,均由基金管理人承担。上述公募内部人士称,从申请到清盘,其间中融基金投入远大于收益,各种费用加起来,中融基金自己贴进去可能超过50万元。

  自2014年9月汇添富28天短期理财债基清盘退市,截至目前,市场上已有40只基金退市。中融基金之后,若无意外,银华一带一路分级、银华国防安全两只分别成立于2015年8月13日、2015年8月6日的基金也将清盘。

  中融白酒分级基金的命运并非偶然,这是分级基金领域过度开发的一个缩影。在2015年一轮牛市中,分级基金由于B份额自带的杠杆功能,形成了强大的赚钱效应,引得各路资本纷纷买入并使得行业规模快速膨胀。也刺激了各家基金公司忽视了行业现状,反而争先恐后去申报和发行产品,以致同一行业出现了多只分级基金。

  上述分级基金除了挂钩的指数略有差别外,持仓股重合度一般都在90%以上。对于投资者而言,剔除流动性、折溢价的因素不做考虑外,同一行业中选择任何一只分级基金,基本没有差别。显而易见,分级基金出现了明显的供给过剩。截至目前共有181只分级基金,从沪深300的指数宽基延伸到了白酒等细分行业类主题基金,其中多数分级基金“重复建设”。

  一年前,曾经风光无限、规模快速膨胀的分级基金一遇到股市大幅回调便显露出了“死多头”的尴尬。先是净值大幅回撤,让持有者遭受损失,接着又因B份额净值触及0.25元下折阈值(部分是0.4元)在一天内让套牢的基民遭受额外折价的损失。一旦市场环境急转直下,分级基金的好日子就变成了苦日子。大量投资者纷纷赎回分级基金,循环效应之下,分级基金开始出现了清盘的情况。

  随着这3只分级基金清盘后,剩下的最后一批成立的7只深交所分级基金的处境总体不容乐观。一季度整个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大幅缩水,跌到了7.7万亿的规模,截至目前,规模较大的交银环境治理资产仅有约7400万元,正在筹划清盘的银华国防安全分级、银华一带一路分级规模仅分别约为1300万元、1200万元。在分级基金“重复建设”的前提下,优胜劣汰会是必然,除了上述几只分级基金,未来一段时间,肯定会有更多的分级基金清盘。